钟氏领悟疗法"    #心理咨询中心

     
   

这里介绍的"钟氏领悟疗法",是我国精神病专家钟友彬先生在心理分析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体系。本来,钟友彬本人把这种方法称做"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并把它看作是心理分析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某种变体,但由于近些年我国咨询和心理治疗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重视它,大家自发地把它称做"钟氏领悟疗法",故这里干脆以这个名称称呼这一体系。
    钟友彬先生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疗法有相当精深的研究,但更可贵的是,他不盲目照搬弗氏体系,而是立足于临床实践的亲身经验,对弗氏学说进行再认识和反省,对心理分析和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机制获得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这种见解为依据,构想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治疗途径,然后又在治疗实践中对这种治疗途径进行验证。通过这样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才得以使这一疗法面世。
    据钟先生自己介绍,钟氏领悟疗法起于60年代初钟友彬和王景祥合作,用心理动力学原则尝试对几个强迫症和恐怖症病人进行的治疗,文化大革命中,试验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后期二人又分别进行治疗研究。其间,王景祥医生不幸去世。80年代以后,钟友彬的工作进展较快,到1988年,钟友彬的《中国心理分析识领悟心理疗法》出版,标志着钟氏领悟疗法正式诞生。
对传统心理分析治疗机制的反思
    钟氏领悟疗法的独特之处与钟友彬对经典心理分析和当代西方心理动力学疗法之治疗机制的重新认识有密切关系。我们先来看看钟友彬的看法。
    1.心理分析的治疗机制是什么?在弗洛伊德的体系里,起作用的治疗机制是所谓"领悟"。按弗洛伊德的看法,病人当前的症状根源在于他(她)的早年生活经验。幼年的某些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经验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形成症结,由于这些症结及其活动的无意识性,它们和当前的外显症状失去了可见的联系。通过自由联想和析梦,找到这些无意识症结,并使之与当前症状的内在联系暴露出来,让病人在意志水平上抓住这层联系,从而知道了自己病从何来及症状的真意。此即领悟。有了领悟,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得以消失。
    2.病人到底领悟了什么?无论是经典的心理分析还是当代心理动力学疗法都坚持认为,由医生"发掘"出来的这种无意识冲突和当前症状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钟友彬表示怀疑。他相当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下面的看法:这种联系很可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联系,而是医生"创造"出来的联系。至少在一部分病例中,这种联系是人为的。换句话说,病人所领悟的,可能是虚假的东西。
    3.领悟的关键在于相信既然虚假的领悟同样也能导致病情的改善,那么,由此推出的逻辑结论就是:领悟的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相信它。钟友彬认为,心理分析治疗中,医生对病人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解释、修通工作,其主要价值就在于最终使当事人坚信不疑地接受医生的解释,相信自己的症状就是由什么什么而来。而当事人对医生的移情、信任、都对他(她)接受、相信这个解释起了促进作用。
    我个人认为,上述看法是钟友彬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和我们在第二章讨论的弗兰克关于各种治疗的共有要素之第三个要素的说法不谋而合,而且说得更为透彻。这些看法能够大大刺激治疗者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治疗,自觉地找准会谈的着力点。钟友彬本人也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来设计他自己的独特疗法的。
钟氏领悟疗法所遵行的理论原则
    钟氏领悟疗法在总的倾向上仍然接近于心理分析,这表现为它接受心理分析理论的若干主要概念:
    1.承认无意识心理活动。它承认人都可能有无意识的心理运作过程,因此,某些变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当事人不能意识到,亦无从理解。
    2.承认精神结构理论,并承认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不自觉地会运用的应付心理冲突的手段。
    3.承认当事人患病后有两种获益,尤其是外部获益,由于当事人因病而受到周围的人的宽宥、关怀,因而使改变发生困难。
    4.承认幼年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验,影响个性的形成,并可能成为成年后心理障碍的种子。但不同意把这种经验都看成是幼年心--性冲突的结果,不承认俄狄蒲斯情结的普遍性,而认为幼年期的心理症结是由于儿童无知无能,不成熟,因而未能及时解决心理冲突,潜抑下来成为无意识症结。
    除上述概念外,钟氏领悟疗法还有一些独有的理念,其中有的源于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观点,但进行了改造:
    1.认为强迫症和恐怖症的症状是过去的或幼年期的恐惧在成年人心理上的再现,因而出现幼稚和成熟并存的症状特点。
    钟友彬认为,人有四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智力年龄和情绪年龄。对多数病人来说,前三种年龄通常是基本协调的,但情绪年龄(即情绪的发展)明显不成熟,落后于其它三种年龄。因此,在遭遇重大心理冲突时,病人的情绪反应容易像儿童一样幼稚。但又由于成年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情绪的内容却是成人的,因而使得人不易理解(钟友彬, 1988)。
    我认为,钟先生说当前恐惧症状是过去恐惧的再现,这是精当的见解。但说当前恐惧的表现特点是儿童的,内容是成人的,却有点不够准确。我们所说的情感内容,通常是指引起该情感的对象、事物,而情感特点是指一个人怎样体验、表现该情感的方式。儿童的恐惧与神经症病人的恐惧的不同在于,儿童怕毛毛虫,是真怕毛毛虫会伤害他(她),他(她)的情感反应特点和内容是统一的;而成年人怕毛毛虫,他的情绪体验与儿童是一样的,表现特点也大多相同,所不同的是成年人在理智上知道毛毛虫不可能伤害自己,而仍然害怕一个儿童才会怕的东西。因此,成年病人恐惧的特点是"其不可怕而怕"。事实上,钟友彬在实际治疗中正是力图使病人识到他(她)的恐惧的这个特点,并由此让病人领悟当前症状与过去经验的联系。
2.强调意识层面的领悟,不重无意识内容的开掘。钟友彬深信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智的民族,凡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一特点表现为当事人愿意听解释,愿意理解医生的话。他又认识到,中国人愿意接受的是入情入理,符合常识的解释。因此,领悟治疗的解释工作集中在当事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意识领域,言之成理,理而易解即可。他不去深挖当事人的无意识内容,不去分析无意识冲突的本质,也不去寻找当前症状的象征性含义。尽管作为指导医生的心理病因学说之一,无意识概念仍是有效的。
3.把"相信"作为重点,而不是把解释本身的客观性作为重点。这一原则的依据前面已经讨论过。解释的效果不取决于解释的客观真实性,而取决于当事人相信和接受解释的程度。只要解释在当事人听起来入情入理,即使解释是杜撰的也照样有效。另外,钟友彬也注意到中国人容易相信权威,信任医生的特点,并自觉利用这一点来加强解释的力量。还有一点钟友彬没有特别说明,那就是治疗者对待病人的亲切、关怀、真诚的态度,也有助于加强解释、说服的作用。
    4.重视自我教育,自我"修通"的作用。钟友彬为中国人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习惯于主动吸收外部的教育影响,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自觉地消化、理解有关的道理。这种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应该在治疗中有意识地利用。经典的分析治疗花了大量时间用于"修通"working through)工作,同样的解释反反复复讲上多少遍,最后才能被病人所接受。而中国的来访者往往不具备这样长年累月地坚持看医生的条件,因此,运用要求来访者写日记,写治疗体会等方式,促使来访者回家后自我修通治疗中的解释和道理,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治疗过程和有关策略
钟氏领悟疗法的适应症
    钟氏领悟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变态障碍,如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和异装癖等。值得一提的是,经典的心理分析一直认为性变态行为不适用心理分析,但钟氏领悟疗法治疗性变态行为效果却相当好。
治疗过程
    钟氏领悟疗法的一般过程如下:
    1.采取直接会谈方式。每次会谈时间为60分钟到90分钟。如当事人同意,可以有有关的家属参加。凡有书写能力的来访者,都要求他(她)在每次会谈后写出治疗者解释的意见以及结合自己病情的体会,并随之记下头脑中存在的疑问。
    2.初次会谈侧重于了解症状是什么,表现形式如何,以及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进行常规精神检查,以确定是否系领悟疗法的适应症。
    如确定系本疗法的适应症,则进行有关的交待。交待内容的要点包括:①讲明他(她)的病是可以治好的;②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更取决于来访者自己。因为心理治疗不像吃药打针,病人被动接受即可,心理治疗要起作用,当事人主动合作是关键。③当事人的主动合作主要是对医生的提示、解释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做到融会贯通,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钟友彬经常用"师傅须进门,修行在各人"的道理激励来访者。
    3.直接向来访者提出一个论断:他们的病态是由于幼年时的恐惧体验在现在的成年人身上的再现,或用幼年儿童的方式来对付成年人的心理困难。说法因诊断不同而略有出入。这个论断常在初次会谈结束前就提出。这样做就好比在当事人心里打入了一个楔子,为后面的工作立下了一个中心主题。
    4.接下来,可以询问来访者的生活史和容易记起的有关经验,但不勉强深挖细找。
    5.引导当事人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重点在于向来访者表明:①这些症状是幼稚的,符合儿童的思想水平和行动特点;②不符合成年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动特点;因此后自己的恐惧和强迫,实际上是不自觉地用幼稚的手段来消除同样幼稚的恐惧,只不过当事人毕竟还是成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知其不可怕而怕"的荒唐可笑。
    6.当来访者对上述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以后,即向他进一步解释病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期。对强迫症和恐怖症病人,指出其根源在于幼年期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情绪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对于性变态病人,则结合他可以忆起的幼年性游戏活动,讲明他的表现是用幼年方式来对待成年人的性欲或心理困难。同时强调,当事人现在已是成年人,又已经明白了自己行为的荒唐可笑,知道了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没有理由还去怕孩子才怕的事,相信孩子才相信的应付行为了。
分析解释的某些策略
    既然分析和解释的效果不在于解释的客观真实性而在于当事人的"信以为真",那么分析工作重点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当事人接受和相信解释。为此,钟氏领悟疗法的一个策略性原则就是尽量使解释符合当事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理解水平。根据这个原则,要求治疗者尽可能用中国人习惯的常识、常理说明问题,对文化程度高的来访者,适当加强逻辑性;对文化程度低的来访者,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为了向当事人证明他的恐惧的幼稚性,治疗者常用这样一种比喻法。现引一例说明之;
    病人是一位有强迫洗涤症状的病理科医生,因害怕尸体接触时的脏,泛化到见了病理科的人,听到病理科的事都害怕得浑身紧张。为了说明这种恐惧的幼稚性,医生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医生:打个比喻,现在屋子里有各种年龄的人,老人、大人和幼童,都在高声讲话,我大声制止他们说:"你们谁再乱吵嚷,我就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只老虎咬掉他的鼻子。"请判断,什么年龄的人才当真相信并害怕呢?
    病人:当然是小孩,不懂事的小孩,你那是吓唬二三岁的小孩子的。
    医生:为什么?
    病人:因为不合乎成年人的经验和逻辑……,衣袋里不可能取出老虎。
    医生:你见了病理科的人,听到病理科的消息都害怕被弄脏了,甚至一提到病理科都心情紧张,当真地恐怖,而且用一些多余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恐惧,这到底是成年人的逻辑,还是幼儿心理?
    为了病人领悟到某些消除恐惧的行为方式的幼稚性,有时医生也用比喻法。例如,对强迫洗手等行为,比作小孩相信用手一捂耳朵大灰狼就跑了,等等。总之,这类方法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灵活创造,只要有助于当事人的领悟即可。
    总的看来,钟氏领悟疗法有不少独创之处,尤其是它力图切合中国咨询和治疗的实际这一点值得称道。但这个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我的一个感觉是它的实践多于理论,很可能在它的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有治疗作用的东西未曾被认识到。而且它的一些作法还需要通过控制实验来检验其真实效度,并且需要从理论上(不仅是局限于心理分析体系)进一步论证。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人的第一个现代心理治疗体系,我们应珍爱它,完善它。